從《三體·地球往事》出發,淺談文明的選擇
——“給時光以生命,給歲月以文明。”
文章的開頭,請回答兩個無關主題的問題:
第一,你如何看待人類文明對自然界生態的影響?狩獵、砍伐、污染…
第二,你如何看待所謂高等文明取代低等文明的必然性?西班牙人入侵阿茲特克文明。
雖說無關主題,還是請記住你心里的答案,我們開始正題。
我從不認為存在完美的文明,無論廣袤如斯的宇宙間是否存在地外文明;也從不認為文明之間有高低之分,無論宇宙文明、人類文明、原始自然文明。所以我熱愛我所處的文明,并相信我們的文明是開放的是兼容并蓄的,是自我革新的,是平等存在于宇宙文明叢林之中的。
三體問題是天體力學中的經典力學模型(離我們生活最近的三體問題就是忽略其他星體影響下的日、地、月三體運動規律,換種說法——《萬年歷》),現階段三體問題除幾種特殊情況外,基本認定三體問題無解。
而三體故事里的最核心矛盾就是三體文明在確認自身問題無解之后,下一步該如何保存文明的火種?很不巧,在種種條件的促成下,三體文明決定征服四光年外的地球文明。
三體的故事中,作為最早知悉地外文明與地球文明即將碰撞的ETO組織內部,分裂出了三個派別。
降臨派多數是一些見識過太多人類文明陰暗面的社會上層人士,他們對自己文明的態度更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于是偏激地選擇了迎接三體文明的降臨,為此不惜以犧牲全人類為代價。甚至代價就是他們的目的。
拯救派與降臨派一樣多數成員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同樣對自身文明的陰暗面有太多的失望,但仍沒有失去信心。拯救派主張迎接三體文明的降臨,讓三體文明(高等文明)監督建立新的人類文明秩序,同時拯救生存環境惡劣的三體文明和物欲橫流的近現代人類文明。
幸存派與其他兩排不同,他們只想在文明碰撞中存活下來,哪怕是在幾百年之后也要保證自己的后代能存活下來。這種長期生活在物質社會中下層養成的功利思想自然被其他兩派所不齒。
相對應的,ETO之外還有一股力量,我愿稱之為文明護衛者,作為故事中的正面形象,面對地外文明的入侵,他們選擇維護人類文明的主動性,這些都是后話。
跳出三體故事,這里幾個有意思的例子,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被楚王排擠,政治上得不到發揮,于是投靠了吳國,彼時吳國在孫武的影響下軍事實力領先春秋諸國。最后伍子胥同孫武帶領吳軍征服了包括楚國在內的春秋諸國,成為中原霸主。
魯僖公33年(前627年)鄭國商人弦高去周王室轄地經商,途中遇到秦國軍隊,當他得知秦軍要去襲擊他的祖國鄭國時,便裝成鄭國國君的特使,以12頭牛作為禮物,犒勞秦軍。秦軍以為鄭國已經知道偷襲之事,只好班師返回。鄭國避免了一次滅亡的命運。
三國時期,蜀國準備北伐,為了后方安定,七擒孟獲,最后火燒藤甲兵,孟獲臣服。
有沒有覺得伍子胥與ETO的降臨派,弦高與ETO的拯救派很像。有沒有覺得蜀國與三體文明,南蠻與地球文明很像。
僅僅是很像而已!無論是伍子胥還是弦高,他們資敵的目的是保護自己所屬陣營的集體利益。而ETO的目的是什么?人無法控制人類的欲望。
那么我們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三體文明,我們自認為我們的文明層級遠遠領先地球文明,那么我們是否要為了三體文明的生存而征服地球文明?先不要急著回答,如果我們是地球文明,我們接收到三體文明帶著誠意接近地球,但是三體文明的科技發展遙遙領先地球文明,我們是否可以相信地外文明完全沒有惡意?不急著回答,我們是三體文明,我們帶著誠意來到地球,卻有一部分地球人質疑我們來到地球的目的,他們中有一個叫羅輯的男人提出了黑暗森林法則,現在我們的文明受到了威脅,我是否還能繼續相信地球文明?
如果把上面問題的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位置互換呢?
答案是不確定的,標準是不唯一的。
正是如此之多的不確定性和標準的不唯一,使得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文明,因為熱愛,我們才不希望文明的發展止步不前;因為熱愛,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現實文明存在的不足;因為熱愛,我們才會強調生產力與可持續的共生關系;同樣因為熱愛,我們才眾志成城的堅定站在自己所屬的文明陣營。
最后,聊回《三體》,在開始觀看/閱讀的過程中,很多人往往糾結于青年葉文潔的選擇究竟該如何用對錯去判斷,這種糾結不同于讀者評價晚年羅輯的獨裁,圣母程心的錯誤。這一點,諸位見仁見智咯。
【文稿】珠海公司 趙浩添